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最新动态

你的位置:杏宇注册 > 最新动态 > 第二卷 第九章 中医“升降学说”的枢机与深掘的意义

第二卷 第九章 中医“升降学说”的枢机与深掘的意义

发布日期:2024-07-22 03:55    点击次数:100

第二卷 第九章 中医“升降学说”的枢机与深掘的意义

中医所说的“升”与“降”,是根据人体脏腑机能动态的正常生理提出来的概念,属于“气学理论”的衍生学说。中医认为:“升”与“降”是两个动态的、相对的、趋势加能量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内,气的升降运动规律及其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升降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升与降是相对的,他们不仅是某个脏器的重要机能,也可以是某个系统的机能,甚至是整个人体的重要机能之一。可以用“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思维来理解升降的机能概念。通过观察和调理人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及时调理身体升降机能的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所以,升降学说对于中医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健康理念。

升降学说涉及的范围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五运六气为主的形而上思维为主导的内容,即承天运,应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全息养生思想;二是以人体自身生理功能为主,整体协调配合运行而显现的精神、思维、语言、气息等精、气、神的一统状态;三是人体的经络系统的对接、升降、运行状态;四是以心、肝、脾、肺、肾为主体的五大系统生、克、乘、侮协调配合平稳运行状态,包括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的气化运行情况;五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五个系统)各自所司所主的升降机能状态;六是根据中草药四气五味的药性和归经与功效,对应于临床患者的病因病机,最终按照辨证施治的步骤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处置方略。

升降学说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气的升降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气的上升和下降,是人体内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气化)的基本形式。升降学说解释了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规律,包括气的上升和下降,以及这种运动如何维持生命活动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人体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共十二个器官升降的正常生理气化功能,是由各器官独具特点的气化机制所决定的,如肺主宣发也主肃降,脾主升清健运托举,肝主疏泄生升调达,肾主气化升腾纳气,心火下行以济相火。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五脏各自所司所主所具有的升降机能,不仅各有特点,而且升降枢机也是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再加上脏腑的表里隶属,同时纳入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属性(木性调达、火性炎上、土性润湿、金性水性流下),构建成一个更大的生理模型,那么所发生的生克、胜复、乘侮、制化镜像,其生理机能及其表现,将因升降关系的相互作用,揭示出更为复杂的叠加镜像,并且完全可以通过理论推演,逐一表述清楚包括升降学说在内的内证实践,都是可以经过反复实践得到验证的。简单地说,首先是按照五脏各自为单位,列出五脏之间的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我乘乘我、我侮侮我。其次是以五脏加六腑互成表里的关系定位,按照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我乘乘我、我侮侮我列出所有关联。再次是以心肝脾肺肾五个系统全部所司所主所藏为单位,再按照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我乘乘我、我侮侮我列出直属、关联、互动关系,最后统一归集分类,这样我们将得到三千六百多种生理镜像,而且有一半以上的镜像与升降学说相关。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经络。经络是人体的第二个具有升降气化机能且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循行深部。“经”即网络,是经脉的分支,犹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无处不至。正如《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医学入门》又说:“经者,径也;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经络系统除了十二经脉,还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之分,足见先贤对经络系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之深,远远超过现代科技设备的感知能力。人体内外、上下都被经络毫无遗漏、有序地“包裹”着,其中,最有趣的是经络的走向、交接、表里关系及流注秩序,都内涵极为规律的升降机能。

1、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行走方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三阴,从胸走手(降),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升),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降),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升),交手三阴(升)。

2、表里关系

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内系脏腑。阴经系脏,阳经系腑,其中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在四肢循行于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在下肢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与足太阴经的经脉交叉变换前后部位),并于手或足相互交接;在内脏的循行上,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构成了脏腑经脉的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参看十二经名称分类表)。

3、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其经脉的运行是循环贯注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到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其流注次序如下:

十二经升降运行,起于中焦,下行络大肠,上行于胃,上穿隔膜连属肺,从胸“中府穴”出→手太阴肺经下行→手拇指桡端少商→食指桡侧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上行→鼻孔旁迎香→承泣→足阳明胃经→足二趾端历兑→足大趾末端隐白→足太阴脾经上行→胸胁大包穴→体内上行至周荣穴→手少阴心经下行→手小指内端少冲→手小指外侧→太阳小肠经上行→至耳前听宫穴→目内眦睛明穴→上行交会于颠顶百会穴,连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下行→足小趾端外侧至阴穴→足心涌泉穴→足少阴肾经上行→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俞府穴→内下行至天池穴→手厥阴心包经下行→手中指端中冲穴→手无名指端关冲穴→手少阳三焦经上行→目外眦→眉梢处凹陷中丝竹空穴→目外眦瞳子髎穴→足少阳胆经下行→第四趾外侧趾甲足窍阴穴→足大趾外侧甲角旁大敦穴→足厥阴肝经上行→期门→体内行至中府,循环回手太阴肺经。

由于有了经络的走向、交接、表里关系及流注秩序的有序性,才确保经络与穴位在肉眼不可见的条件下,如空中航线与驿站一般被人们精准定位。经络遍布全身,不仅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而且还无时不在地调控机体的相对平衡,甚至不受意识和人为控制,或发出预警征兆或修复病症病灶。人体气机升降机能,在脉诊时细查,三部九候的反应极为准确客观,且身体哪个部位突发酸麻胀痛等感觉,即可预警是哪条经络或哪个脏腑、哪方面升降机能出了问题,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由于经络的沟通和联系的功用,便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填补了和夯实了中医升降学说的基石。

为了辨别人体正常生理升降机制,中医理论中还有一个人体全身气血运行流动的“左升右降”升降机理。所谓的左升右降,即脾气左升,则肝肾随之上交;胃气右降,心肺随之下降。如若将此作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总趋势,总感觉太过笼统。升降是人体气机的运动形式之一,是人体内里气之间的变化联系,只有升降相宜,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人体脏与腑之间,是脏主升而腑主降的关系。脏与腑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如脾主运化水谷需要胃气腐熟功能的支持;膀胱排尿需要肾气的蒸腾气化;而肝气的疏通有赖于胆气排泄胆汁的配合……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表里关系,更多的还是五行属性的生克乘侮关系,甚至上中下的三焦关系等等。但尽管如此,仍然不能穷尽人体所有生理机理,所以先贤们就“大道至简”地采取了一个最简单又快捷的办法,用脏象学说来作为生命现象的镜像,“取其象而明其理,以足心中有数”。或许脏象学说的确是个弯道超车的好办法,但给后世医理的健全,留下了一个个“黑箱”,包括五脏对应五行属性的生克、胜复、乘侮、制化镜像,特别是对大量的生理病理机制的诠释,都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黑箱”理论,由于缺少态靶辩证(因果分析、病机剖析),这就授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海阔天空地自圆其说提供了平台,至于你懂不懂不重要,反正我是说了,至于是否说清楚了?是否正确?可以不负任何责任,信不信由你。如此,很容易授人以柄,给中医扣上“玄学”“迷信”“胡诌”的“帽子”,因为我们没有“人体病机纲要”,没有人体生理镜像规范,没有病机态靶辩证解析系统。在这方面,易经就不一样,医易本属同源同根,均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但是易经却走出了360爻与辞相配的象数理占的全息格局,而中医却给后世留下了无数个“黑箱理论”。在长达2300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有志之士在临床践行中,破解着一个个“黑箱”,解析着一个个内证实践,但是绝大多数先贤都是个案的解析者,终究没有形成中医的“360爻与辞相配的象数理占”人体生理病理的全息镜像。古今数千年,不少老中医之所以具有闻证把脉即可知病,而后精准遣方用药,患者覆碗即愈的医术,大多数都是破解了部分或个别“黑箱理论”,但始终未得其“道”,所以只得点滴心悟而出。倘若人们继续拿着有精密刻度的尺子,去衡量思维和灵魂的高度,以升降学说为核心的“黑箱理论”将永远无法破解。

升降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它不仅贯穿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还涉及诊断和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

在生理功能方面:肺主宣发也主肃降,脾主升清健运托举,肝主疏泄生升调达,肾主气化升腾纳气,心火下行以济相火。脾胃的升降功能被视为后天之本,脾胃的升清降浊是消化吸收和营养输送的基础...这些在中医基础理论中都讲得非常清楚了,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脏腑之间的升降协调(包括以任督二脉主导升降的经络系统),生理系统与系统的升降配合,脏腑与肢体的气血升降影响,人体动态与静态时的升降生理状态,四季轮回与人体生理机能升降的养生关系等,都属于升降学说思考和探索的范围。

在病理变化方面:宇宙星球移位磁场、频率变化、二十四节气异常、人体情绪波动、劳作饮食太过或不及等等,都可能导致机能升降失调进而引发许多疾病发生,如脾气不升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胃气不降导致的恶心、呕吐等;另外脏腑功能紊乱,如肝阳上亢、肺气不降、心肾不交等,都与升降失调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也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具备升降双向的基本机能。此外,两个脏器及其两个以上脏器的机能升降病变,甚至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机能升降病变,临床上也十分常见,如消渴(糖尿病)、痛风、会涉及三焦系统(包括多个脏腑升降机能);还有中风,胸痹、肺张、心悸、汗证,肌肤麻木等,都涉及多个脏腑气血运行及其病机态势,也都在升降学说、经络系统思考和研究的范围。

升降的诊断意义: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判断气机升降是否正常。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可能提示脾气不升;面色红赤、烦躁易怒可能提示肝气上逆等。这些在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有显著的提示,而且《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已经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提示,现在的关键,是需要我们排列出脏与脏、脏与腑、脏腑与系统、系统与系统、系统与整体的五行关系镜像,继而形成中医的“360爻与辞相配的象数理占”人体生理病理的全息镜像,中医人体生理镜像规范,中医病机态靶辨证解析系统。这既是规范中医健康发展进程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创新、探索、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的必经之途。

人体机能升降的调理原则: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与“气”的升降出入密切相关。中医在调理人体机能升降时,遵循以下原则:

顺应自然规律: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应顺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规律,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平衡阴阳:中医认为阴阳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调理时,要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和阴阳,如补阳、滋阴等。

调理脏腑: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调理时,要根据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健脾、疏肝、养心等。

调和气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升降出入正常是健康的表现。中医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和气血,使其运行顺畅。

调整情志: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过激的情志变化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因此,调理时要注意调整患者的情志,做好心理疏导,使之保持心态平和。

因人制宜:中医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都不同,因此在调理时需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为主: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锻炼身体等方法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合调理:中医治疗往往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食疗、气功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这些调理原则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环境,恢复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应根据升降失调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本脏与生克之脏、本系统与生克系统等的整体关系,需要通盘考虑,通过辨证施治,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核实维持升降机能正常运行的要素是通畅,并审视经络各系统的交会与通畅,逐一排除气、血、痰、湿、虚、实等因素造成的淤、堵、滞、阻而产生的有关机能升降失调。

升降学说也应用于养生保健,指导人们如何通过饮食、运动、情志调节等方式,保持气机升降的平衡,预防疾病。这一点,《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已经交代得非常清楚了。

此外,针灸和推拿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人体保健的效果,也可以配合中药用于临床治疗,在针灸和推拿治疗中,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气机的升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灵枢.小针解》《灵枢.官针》《素问.刺禁论》《素问.缪刺论》是临床针灸治疗原则与方法、禁忌与注意事项的原论著作,需要精读细品;《玉龙歌》(元王国瑞撰写)《百证赋》(明高武《针灸聚英》摘要)《通玄指要赋》(金窦汉卿撰写)《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宋马丹阳撰写)《十四经穴分寸歌》等文章中,包含了大量病症的升降调理方法和术数,都是临床必读与细心觉悟之作。

最后,谈谈读懂中药配伍,练好充分理解升降浮沉内涵的临床基本功的问题。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几种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由于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改善或消除这些病症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这种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归于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升浮主要是趋向于上,降沉主要是趋向于下;升极则浮,降极则沉,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另外,升浮偏向于外,降沉偏向于内,这是两个附带的倾向,分属于上下趋向之中。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上行向外;而具有泻下、清热利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向下。但仍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而另一些药物却存在着二向性,如麻黄发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性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能升浮的药物大多为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此外,药浮沉的性能,还常受到加工炮制及配伍的影响,也应引起注意。中药的配伍也遵循升降学说的原则,通过合理搭配升提药和降逆药,巧妙调节药物的剂量,以调整脏腑气机的升降,是临床医生的必修课。

升降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不仅解释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还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升降学说的理论核心,是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合二为一的“二五妙合”体的太极理论为基础,以“三焦”为模型的“脏象学说”的认知手段作为思维“黑箱”,以经络出入循环理论为升降运行的“思维导图”,以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理论为内证实践的法则,共同组合而成的体内升降循环与人体、天地之间运气同步的镜像学说。这就是《黄帝内经》“气学说”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之一。

升降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直接贯穿了理、法、方、药的学说,也是直接将“气”从理论推演到临床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这就是升降学说的枢机。而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掘的,一是从人体这个“皮囊”里,探索所有升降机能的各种象数之理(脏象理论有大量的“象理”但是缺乏大量的“数理”),以求得人体生理病理的全息镜像,有必要进一步健全中医人体生理镜像规范。二是如何有效解决升降或受阻或不畅等种种问题的医理支撑,以求得辨证施治的精准临床,并获得理论上的进一步升华。

小结:升降学说是中国古代中心思想在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生命力的展示,古老且悠扬,升降学说被阴阳学说托举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她始终贯穿中医的理法方药之中,立足于世事的万物魂魄之内,展之可舒扩于宇宙,缩之可收卷入心底,这就是中医升降学说的哲学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杏宇注册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